从绩点2.0到专业第一!华农励志女学霸获国际大赛一等奖!
入学第一年,绩点只有2.0
大三时却一跃成为专业第一
她敢于突破舒适圈,挑战不可能
在节能减排、无人机、航空航天
领域发光发热
获“东方红”杯智能农业装备创新
大赛特等奖
2019“南岭杯”首届生态修复设计
竞赛优胜奖
第16届俄罗斯国际青少年
林业比赛一等奖
她乐观而富有进取心
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在《农业机械学报》上发表论文
她是
2016级林学专业本科生 罗慧莹
下面
让我们一同走进
她的励志人生吧
”蜕变:斩获一等奖 中国选手首次夺冠
柔和的灯光自头顶倾洒而下,明暗转换间交织于脸庞。台下,评委和选手们正凝神地听着报告;台上,罗慧莹正侃侃而谈,从容不迫地作着题为《可拆分式高直树冠施药无人机》的精彩报告。这是第16届国际青少年林业比赛的决赛现场,位于俄罗斯联邦瓦罗涅日的一个酒店会议室内。
在11月结束的国际林业比赛上,我校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2016级林学专业学生罗慧莹凭着巧妙的选题、清晰的讲述和沉稳的现场发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斩获大赛最高奖项一等奖,实现了中国选手的首次夺冠。
什么是国际青少年林业比赛?
A:
国际青少年林业比赛创办于2004年,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并在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和生态部、俄罗斯联邦理事会、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的支持下,由俄罗斯联邦林务局具体承办的国际性比赛,每年举办一次。
按照举承办方规定,获得该比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莫斯科林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这项比赛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林业科研创新展示和绿色人文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城市风光
到达决赛地点——瓦罗涅日已经是当地的下午时间,午后的阳光静静地流淌在街道上,远处,橙红鲜艳的建筑静默地伫立着。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俄罗斯,罗慧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街道很干净”“地广人稀”“当地建筑很有设计感”……这是罗慧莹对瓦罗涅日的初印象。
与参赛选手合影
作为国际性赛事,国际林业比赛可谓含金量十足。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塞尔维亚等21个国家的34位选手参加,采用英语或俄语现场答辩的方式,最终只评选出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
用罗慧莹自己的话来说,“那都是高手如云”,竞争之激烈毋庸置疑。“但我既然来了,而且是代表中国来的,就不能怯场。”在上台前,罗慧莹这样心理暗示自己。
演讲台上,一袭特色汉服的罗慧莹调整好状态,沉着冷静、自信从容地展示着团队的研究成果,观众席上的参赛选手在屏气凝神地倾听,说到这,她突然笑了笑,补充道:“获奖其实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现场观众和评委的反应是最好的答案:“Impressive!”这是评委给予的最直接评价。“他们给我的反馈也给了我信心和底气。”说着,她的眼底闪过自信的光芒。
时间往回走六个月,来到2019年的5月份,参赛通知刚刚下发。从确定参赛开始,罗慧莹要历经初赛的简历筛选、复赛的听力和口语考核以及决赛的线下答辩等几个环节,最终获胜才能代表中国出赛。
在北京的国际竹藤大厦三楼会议室,也就是国内选拔赛现场,罗慧莹正站在会议室前来回踱步,嘴里不时念叨着:“这款无人机的结构主要分为……它的优势在于……”
在北京决赛现场
“当时临近上台,特别紧张。”罗慧莹回想着当时的心情,感慨地说道。在之前的选拔中,“我的排位一直是靠后的,所以自然也会有比较大的压力。”进入最后环节的选手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实力不容小觑。
罗慧莹清晰地记得,在推开门的那一刻,看着观众席上乌泱泱的人,心里突然就平静下来了,从五月确定参赛开始,过去两个多月的付出,不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完美呈现吗?想明白了这一点,罗慧莹一下子就释然了, 最终,惊艳的现场表现让她拿到了前往俄罗斯参赛的邀请函。
修炼:荆棘为伍,希望作伴
懂得争取,是罗慧莹的一个标签。一直以来,专门针对林学专业的大型比赛少之又少,“看到学院发布的通知后,我就决定要参加比赛。”罗慧莹向来懂得争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去尝试、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参加的话,获奖的可能性为零,参加了还有10%的机会,也许就成功了呢?”
从小到大,罗慧莹善于捕捉每一个可能进步的瞬间。不管是大创项目的参与、发明专利的申请,还是参加各类比赛的名额,她都会尽力争取,这似乎成为她手中漂亮履历最好的解释。
“中国首次夺冠的选手”这一称号给她带来了不少赞誉,但只有罗慧莹自己知道,这是一段怎样披荆斩棘、愈挫愈勇的过程。大一刚入学,习惯了高中应试教育的她对大学的学习模式难以适应,最直接地反映在刚入学那一年的绩点上——平均绩点2.0,这个几乎垫底的成绩给她敲响了警钟。
从绩点2.0到专业第一,跨越式进步的背后是一笔一笔写下的努力。大一时糟糕的成绩让她痛定思痛,决心改变。罗慧莹成为了学生们口中“坐第一排的同学”,课堂上,时常会听到她跟老师互动的声音,课后,也会看到她主动加老师微信的身影,“老师人很好,有时学生需要帮助的话,老师都会很乐意帮忙的。”她点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罗慧莹成为学霸的秘诀。“平时上课我就会下意识记好知识点,每次考试复习我都会把全部的知识点再抄一遍。这样我会记得更牢。”
为了应对决赛的现场英语答辩环节,罗慧莹必须每天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上,“晚上睡觉都是听着自己录好的演讲稿入睡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巨大飞跃的背后,一定是夜以继日的努力付出。
成功:环境熏陶,自身努力
“人杰地灵”是罗慧莹在描述家乡新会时,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一个词。这里是梁启超先生的故居所在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的主产地,新会所在的江门市更是孕育出中国第一位飞行设计师冯如。
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地理文化给罗慧莹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身处其中,潜移默化地促成了她的进取精神和乐观性格。
“关注新鲜事物是我的一个习惯。”与无人机的结缘正是得益于这一习惯。那是一个与往常无异的中午,在芷园前的摊位上,罗慧莹拿起了一张无人机海报,看着上面简单酷炫的设计,自此,“就入了无人机的坑,”她笑了笑,“这是一个始于兴趣,忠于热爱的故事。”
上大学之后,罗慧莹喜欢上了看电影。“我能从电影里面获得一些东西。”最近恰逢她最喜欢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重新上映,谈及此事,稍稍提高的声音里透露出她的激动和喜悦。谈到这部电影对她的影响,“1900身上那种对梦想不渝的追求常常会感动到我。”从电影人物中汲取力量,是她给自己“充电”的一个方法。
每次看完电影之后,罗慧莹都会选择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头脑进入一个“空杯”状态。在那些与荆棘为伍的日子里,这成为了她放松自己、得以喘息的方法,“这是一种难得的平衡。”
除了成长环境的熏陶和自身性格的影响,家庭的支持也是她奋勇向前、勇敢追梦的坚强后盾。
自小在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模式的家庭里长大的罗慧莹是家里的老幺,也是在疼爱中长大的孩子。稍显严厉的父亲对她的管教不假辞色,温和的母亲在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给她关怀,在外工作的姐姐在经济上给了她巨大的支持。
罗慧莹的家庭并不富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她还会经常做兼职来赚取生活费。在得知自己要出国比赛时,“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还相信我一定会拿奖。”她捂嘴笑了笑,随即动情地说:“当时姐姐经济上也承受着压力,但听到我出国比赛需要钱时,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我。”
将来:征途待续,未来可期
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在前往颁奖地点的路上,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一一闪过的道路和房屋,“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罗慧莹笑了笑,继续说:“当时心情其实很平静,冥冥之中心里已经有数了。”
五个多月的时间,一百五十多个日夜里的辗转反侧,在某个夜里的崩溃大哭,日复一日的口语练习……过去努力过的一切蓦然消逝,紧绷的弦顿然松开,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是无以言表的。“应该就是万般情绪涌上心头,却无处释放的感觉吧……”正回忆着,她的视线移向远处,静静地说。
至此,比赛落下帷幕,旧的旅程即将告一段落,新的征程仍将继续谱写。对于未来,罗慧莹有着清晰的认知。“考研,坚持林学方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林业发展尽一份力。”她扶了扶眼镜,“在恰当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一起为优秀的学霸师姐点“在看”吧